">
导读:据调查,香港今年的9名状元,有4个想学医。香港近6年来,唯一一个拿到9科全5**的18星的超级状元也志愿学医。
近日,香港2018年文凭试(相当于内地的高考)放榜。据调查,今年的9名状元,有4个想学医。香港近6年来,唯一一个拿到9科全5**的18星的超级状元也志愿学医。
毫无疑问,医科又一次成为“香港状元最爱专业”!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六年香港共产生50名状元,有30人选择了读医!反观大陆,据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的调查报考显示,1977-2016年,各地区省级高考状元中仅有12人,也就是不到1.5%,选择了学医!2016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状元”中,更是无一人选择医学。这样的数据对比既尴尬,又引人深思。
香港学子为何那么积极地立志救死扶伤呢?除了这份职业原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魅力外,待遇和收入成为了重要因素。首先,学医从入学时就可能获得高额的奖学金,在部分香港医学高校的学生,5年累积最多可以拿23万港币的奖学金,这是在内地所不能相比的;其次,学医刚入职的收入亦是不菲,驻院医生起薪就是5万,甩香港工资中位数1.68万一大截!接着,如果再进修6年成为专科医生,工资翻倍,之后再熬十年,成为专科主治医生,月薪又跳一级到10万加港币。等做到顾问医生,那就是月薪20万以上港币。而私立医生里面,更有许多周收入超过百万。
而我们再看看国内,据《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从待遇收入上来说,国内医生初级职称组的平均年收入是 5.8万元,中级职称为 7.4万元,副高级职称 8.9万元,正高级职称 10万元,有65.9%的被调查医师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从执业环境上来说,有62%的医师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医疗纠纷,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62%的医师认为执业环境没有改善,50%的医护人员认为工作没有得到社会认可。从身体状况上来说,二三级医院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均在51小时以上,23.6%的医师不休年假,31.1%的医师认为身体状况对工作造成了中度以上的影响。
从以上可以看出,香港专科主治医生的月收入已经与国内高级职称医生的年收入相当了,两者截然不在一个层次上。尤其内地的医生还面临着不容乐观的职业环境、高强度的工作量、不被看好的社会地位等,如近期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规培医生被“压榨”事件、医护人员疲劳猝死事件等,都让这个行业逐渐蒙上了一层无形的压力阴影,成为学生不愿意学医的重要缘由。而更让人担忧的是,行业内部的不少同仁已对自己曾热爱的这份职业寒心,调查显示,31%的医师不太希望子女从医,14%的医师绝对不希望子女从医。
一边是职业受人尊敬、薪酬待遇较高并且工作安全稳定,一边是医患纠纷缠身、各项收入不匹配并且工作压力过大,积极学医与唾弃学医的差别也就能理解了。若国内这种严峻的形式得不到重视,尊医重医的局面得不到扭转,那么无人学医的局面并不是危言耸听。那么如何鼓励更多的人从事这个行业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
一是要将改善医生待遇落实。任何行业若没有匹配的待遇做支撑,就很难吸引到真正的人才长久的坚持,在医疗行业更是如此。首先,改善医生待遇不能只挂在口头上、写文件上,更要落实在医生口袋里,相关部门要加大投入,让他们感受到切实的惠利;其次,改善医生待遇不但要改善执业医师的待遇,还应注重规培医生、医学生的待遇条件的提升,保证医学的种子在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再者,改善医生待遇要有相应的幅度提升,不能只是微乎其微或者朝三暮四,而应高出平均收入一定的比例,体现职业的优越性和价值感。
二是要创造尊医重医的氛围。首先,要严厉打击暴力伤医事件,对于恶性案件加大处罚力度,发挥法律法规的威慑作用,给予医护人员以坚强后盾,保证其人身安全不受损害;其次,要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医的氛围,加大媒体正能量宣传,严肃处理歪曲事实、博人眼球的媒体或平台,利用医师节等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医氛围,让医生感受到应有的尊重;再者,树立行业优秀的价值观宣传导向,不单纯以“最惨、最累、最苦”的标准来衡量医生的美丑,而应把医德医术作为最基本的标尺,传递正确的行业风气。
三是要重视医生的呼吁诉求。第一要注意倾听医生的呼声,针对反映较多的问题,及时关切和回应,保障医生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第二要让医生享有基本的休息权利,尽可能减少过渡加班现象,保证其周末、年休假等得到充足的休息;第三要重视医生健康,定期组织体检,开展有益身心的医院文体活动,增强医生体质;第四要健全医疗纠纷应急处置机制,为其购买相应的安全保险,解除医生的后顾之忧。
总之,只有把社会环境和医疗卫生行业的风气整顿好,让医患关系回归到正常状态,才能“引得凤凰栖”,“高考状元”才会“择木而栖”,招生问题也就不用再愁。只有让医生的工作更加体面,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从事这个行业。而所谓的“体面”,不仅要体现在人身权利、执业环境上,更有体现在收入待遇、社会地位上!
————————————————